|
水文化重在建設,成在傳播,沒有傳播就難以普及,沒有普及就難以繁榮,沒有繁榮就難以提高。因此,水文化成果能否惠及群眾,服務社會,傳播工作十分重要。筆者結合上海地區的生動實踐,對水文化建設和傳播的案例,進行了思考和總結。
一、水文化建設與傳播要與時俱進,賦予現代特征
中華歷史文明流傳下了豐富的水文化遺產。在治水理論方面,大禹采取“疏導”的方法治水,西漢賈讓治河三策中的“上策”,潘季馴在長期治黃實踐中總結出的“筑堤束水、以水功沙”的治黃方略、上海“掣淞入瀏 ”、“浚河港必深闊、筑圍岸必高厚、置閘竇必多廣”治水思路等都是傳統水文化中的精華;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,如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典范都江堰主體工程,也給后人治水諸多啟示。
對這些水文化成果,要加強規劃,加大投入,特別是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,認真做好水文化典籍整理工作,切實保護好各流域、各地區的水文化瑰寶,并用現代化的視野,進行系統設計,推陳出新,建設具有科技特點、現代特征、時代氣派、都市風格的“水文化”。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數字電視、直播衛星電視、移動電視、網絡電視、溫曖觸屏列車電視、樓宇電視、移動多媒體,如手機短信、彩信,手機電視、電臺、手機報紙等新型推介平臺,把水文化成果更好地傳播出去。特別是要利用奧運會和世博會等舉世觀注的大舞臺,充分演繹水元素,以水為媒,展示水文化。如奧運會的游泳館取名為水立方,構造如許多水分子;又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中,將以“水”來貫穿3個樓層的展示,讓觀眾在館內體驗上下五千年。這種從視覺、聽覺、觸覺方面全方位精心設計水文化,不僅激發大家對水的思考,唱響一個“水文化”的主題,而且讓本土人記得住,外面的、上海的,乃至全世界也都有影響。
二、水文化建設與傳播要扎根群眾,賦予生活氣息
1、要緊密結合本地群眾的生存方式、生活方式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水文化是治水人的一種生活方式,要把“水文化”傳播扎根在治水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中,來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、豐富生活。要從興趣中引導,從需求中滿足,從快樂中體驗.從參與中感染,吸引群眾廣泛參與,在互動中擴大群眾的認知、認同,更加自然接受“水文化”,推崇“水文化”,弘揚“水文化”。
2、要結合本地治水文化及豐富的資源。一個地區的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產生活中,形成了具有本地區特點的文化,具有天然的文化認同感,推進“水文化”傳播,應借勢而為,借力而行。近兩年來,上海青浦、金山、奉賢等區縣更是圍繞“古文化”、“水文化”特色,與滬劇、評彈、田山歌、阿婆茶、搖快船、船拳、宣卷等在內的民間文化瑰寶充分結合,借用品牌形式,在部分鎮、街道積極打造“一鎮一品”文化項目,使群眾認知、感知、體驗本土文化。
3、要及時收集素材,進行提煉、創作和推廣。滬劇是深受上海群眾喜愛的傳統戲曲,把水文化建設成果通過滬劇來展現,成為近幾年上海水文化建設的經典案例。由原南匯區水務等部門以紅石村支書春蘭帶領群眾依法整治青云河、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故事,編寫的《春蘭曲》滬劇,情節生動曲折,內容感人,首演成功后,并在全市各郊區縣計20多個鎮村巡演,每到一處,觀眾如潮,用村民自己的話說,“這樣的滬劇水文化節目,我們愛看;因為講的都是我們自己身邊的故事,我們相信。”
三、水文化建設與傳播要凝聚力量,賦予社會資源
水文化建設與傳播要廣借社會資源,不能單打獨斗,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,多借力。
1、要多借助新聞媒體之力。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為“永不停息的社會雷達”的功效,多撰寫涉水文章發表,不斷放大水文化傳播的功效。08年10月,上海市水務局與發行量全國最大的《新民晚報》聯合開展了“和諧之旅”——“上海水上行”宣傳活動,通過為期半年對十個郊區縣的水文化和治水成就的深度采訪、集中宣傳,受到了上海市民的廣泛關注,引起了社會各界一致共鳴,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市民的愛水、護水意識,也使水文化成果實實在在惠及民生。
2、要多借助涉水節日活動之力。要充分利用每年世界水日、中國水周、節水周、環境日等廣泛開展活動,以社會化的方式開發、利用,政府搭臺、群眾唱戲,讓“水文化”走入社區和社會。如上海在節水方面精心制作節水動畫、節水36計等,排水行業組織的萬人看排水活動,不斷擴大影響。
3、要從民間風俗活動中巧妙地借力。開展豐富多樣、健康有益的涉水民間民俗文化活動,保持人共有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。例如傣族、阿昌族的潑水節、藏族的沐浴節、壯族的汲新水、白族的春水節、傈傈族的澡堂會、湘西苗族的搶頭水等民族習俗,又如這幾年在蘇州河、浦東張家浜等河上開展的龍舟賽,許多涉水單位以此為媒介,宣傳上海河道治理和節水知識,在這個過程中做足水文章,使愛水護水管水效應不斷放大。
四、水文化建設與傳播要彰顯魅力,賦予教育功能
弘揚中華文化,要彰顯魅力,使“水文化”進入中小學的教育課程,成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。要切實做好廣大學生的教育,結合各學科課程和水文化的區域特點,匯編或出版“水文化”本土版教材,總結“水文化”的經典實例,古代的、當代的都要總結提煉,口訴歷史的采集。要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“水文化”典籍誦讀活動,舉辦“水文化”講故事、征文比賽、歌詞傳唱,水的詩詞背誦,生動紀念活動,如在2007年上海紀念世界水日,浦東水務部門組織300多名學生擺成一個巨大的水字,這無聲的畫面非常令人振撼。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,政府出資建立如水文化博物館,水上圖書館,打造水文化主題公園等平臺。
如“上海自來水展示館”,集中反映120年來上海供水事業的發展軌跡,重點展示上海自來水供應的不平凡歷史和巨大成就,其中陳列的大量珍貴收藏物品會喚起老上海對上海供水歷史的記憶。國內首家水上圖書館即上海青浦區圖書館,把現代文化與水完美結合,近看遠望,這座建在湖上浦陽閣的別致建筑,宛如兩條巨型波浪從東西兩邊伸向湖心。又如占地約1200畝的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,將以黃浦江的歷史、文化為內涵,以河道、古橋、古樹、石碑、雕塑、仿古建筑、展館、廣場為主要構件,以古樸、自然和野趣為格調的方式,大大地豐富了都市景觀的內涵。
五、水文化建設與傳播要改革創新,賦予科技工具
讓傳統文化上網,更快、更好地傳播和普及“水文化”。要把“水文化”的豐富資源與現代數字、網絡技術結合起來,充分利用網上即時通訊群組、對話鏈(Chatwords)、虛擬社區、博客(Blog)、播客、搜索引擎、簡易聚合(RSS)、短信傳送、電子郵件、網上聊天等互動平臺的功能優勢,使高科技成為傳播“水文化”的重要載體。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多拍攝如《未來水世界》等電影,《水問》、《人水法》等多集的紀錄片,還可以把水文化與當前流行動漫結合起來,制作成一集一集的水精靈短劇。如上海浦東新區水務局制作一部屬于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卡通動漫《滴水精靈的故事》及開發配套滴水精靈系列產品,打造一個“滴水湖水文化主題公園”、舉辦的“滴水精靈”文化藝術節等水文化活動,使用大型動畫系列劇的影響,擴大宣傳產品、衍生旅游產品和品牌,將滴水湖和滴水精靈創成著名商標。這也是上海水文化建設和傳播的又一個經典。可以調動社會力量,把現代的、古代的“水人”故事短片,上有線電視網絡,把有血有肉的“水人”、動人動心的“水人”展現在群眾眼前,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“水文化”、喜愛“水文化”,人人成為“水文化”的承載者、傳播者和踐行者。
總之,古老而悠久的水文化,是我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,是我國歷史上人類對水的謳歌和贊美,是人水和諧人水相親的記載和見證,因此,把優秀的水文化傳播好,應用于當今時代,可以鼓舞人、督促人、教育人,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,人們愛水、護水、節水意識的培育,工作熱情的激發,生命的安頓和陶養,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。
作者:歐陽田軍
本文刊載于《上海建設交通政工研究》2010年第三期。
|